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kim.lu/posts/10212955798952437
看到這篇關於曼波魚(翻車魚)的文章有感而發
 

翻車魚,又名太陽魚,台灣又名曼波魚,是最大的硬骨魚,大可長到三、四公尺,重量可達1~2噸,一次產卵可多達三億顆,但僅有不到300尾能順利長大存活,存活率約百萬分之一。
屬魨形目的,和河豚是親戚,目前台灣的翻車魚有兩種,常出現在花蓮外海
1.尖尾曼波魚:Masturus lanceolatus,曼波魚的尾鰭像矛一樣尖尖的
2.圓尾曼波魚:Mola mola,一般常見的曼波魚


「翻車魚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 

 
 

日本國立A 2.7 mm long larval Ocean Sunfish from the Ichthyology Collection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Museum, Tokyo.科學博物館所收藏的曼波魚幼苗,大小約2.7mm。 圖片來源:David Johnson/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。

(小時候)

小時候因為家裡經營過水族館,因此有介紹漁類的書籍,印象中,這種魚從小到大會有四種外型不同的階段,最小的時候很像河豚,中間兩個階段長得很異形,身體尖尖刺刺的,一般看到的都是長成成魚後的第四階段

 

「翻車魚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(各階段外型,圖片載自網路,那個叛逆期有待商榷Hmm)

 
 
牠們主食是各種水母,常會追著水母甚至潛至約200公尺深去追,但因為翻車魚是外溫動物,沒辦法自己調整體溫,所以除了覓食下潛的時後,大多會看到牠們出現在海水表層約五公尺上下的地方曬太陽(因此有時會有翻車魚被大型輪船撞到),就連晚上大多會停留在20公尺身以內的海水表層休息。
 
目前全世界有在食用翻車魚的地方不多,不過有日本和台灣,因為垂涎三尺牠們的膠質。而牠們的膠質會那麼豐富的原因是因為牠們沒有泳鰾可以控制浮力,於是演化出厚厚的膠質,甚至可厚達20公分,但卻變成被獵殺的原因。
 
翻車魚身上寄生蟲過多不適合食用,但這點養活了很多其他的動物,包含天上的海鷗、水裡的小魚和海龜,翻車魚身上的寄生蟲就是靠牠們來清除的。
 
我知道東部推動曼波魚季也是為了觀光,但能不能多用像跟曼波魚一起浮潛、海洋文化等來吸引觀光客,而不是為了短暫的海鮮文化,畢竟這種大型魚類是食物鏈的頂端,少吃才能保護海洋,而且如果規劃的合理適當,生態觀光帶來的經濟效益一定比傳統漁業來的大。
 
以上文章資料除了些許自己的記憶以外,另外參考了wiki和環境資訊中心-吳岱芝的文章-海中的太陽-曼波魚。
https://e-info.org.tw/node/111483
圖片皆取自網路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傑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